□夏志阳 记者 张长虎 文/图
社区矫正工作对象是被判处管制、宣告缓刑、裁定假释、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服刑的五种罪犯,面对的都是“失足者”。这项工作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,而她一干就是15年。这些年里,她尝遍了从零到一的辛酸,也收获了不少矫正对象重新走上正路后对她的感激。她,就是东台市弶港镇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者王萍。
刻苦学习摸出“门道”
刚开始那会,王萍也是两眼一抹黑。什么都不懂,手也不知道往哪儿伸。勤学好问是最好的“老师”,“干什么”“怎么干”,工作就是把若干个“问号”变成“句号”的过程,她认准了这个“死理”。一点一滴地问,一丝一毫地钻,领导同事不厌其烦,她更是不怕困难,学专业基础知识、啃法律法规政策文件、攻棘手揪心难题,不知过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,她终于摸出了“门道”。
韩某(化名)患尿毒症多年,透析频率高达两天一次,长年累月,家庭陷入困境,他消极对待社区矫正。王萍一次次地往他家里、村里跑,走访邻里,慰藉疏导当事人,想方设法寻求各方关心支持,争取政府部门结对帮扶,协调、帮办医药报销手续。有心人,天不负。王萍无数次忙前忙后的奔波,终于有了效果,韩某被她的真诚打动,曾经的抵触情绪渐渐淡去。在后来的多次矫正交流会上,韩某都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。他说:“你们的身体都比我好,我这样的人都在积极支持社区矫正,你们还有什么说得出口的理由不配合呢?”韩某的变化,让王萍信心倍增,更是对她无形的激励,她的干劲更足了。
耐心化解矫正对象心结
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摸索,不断地思考,王萍的工作开始越来越得心应手。建立一人一档、制订*计划、进行个性分类,规范与创新同步,日常与重点协力,她的工作“路数”渐入佳境。
花某(化名)曾担任过单位负责人,对自己的违法行为非常懊悔,也特别苦恼,觉得很丢人,这成了他的“心结”,所以他总是找各种理由请假不参加矫正活动。王萍找花某的朋友和曾经的同事,请他们帮助做花某的思想工作,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,自己犯下的错必须自己承担。犯错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知错、不悔错、不改错。以前他对集体、对群众的贡献不会随之东流、荡然无存,大家会一分为二地正确看待。请他面对现实,只要认真反省自己,洗心纠偏,重新做人,大家还是会接纳他的。法理融会、情感贯通,王萍耐心化解花某的“心结”,让他从认识的“误区”走了出来。
真情帮助赢得各方尊重
“情况特殊,我们来共同想办法”。每当矫正对象遇到绕不过的“坎”时,这是王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
张某(化名)从福建来东台创业不顺,沉默寡言的她竟陷入网络*不能自拔。首次接触,她给王萍的印象是性格叛逆倔强、情绪急躁对立,排斥矫正教育,有放任自我沉沦的趋势。王萍一方面尝试运用心理学专业特长,对其进行干预式疏导;一方面以大姐姐身份与张某深入沟通交流、谈心交心,帮助其走出困惑与困扰。同时,主动联系张某家人,引导他们平时对张某多关心关爱,给予更多的亲情影响。张某渐渐松开内心枷锁,慢慢开启新的生活方式,与家人感情也逐渐恢复。
王萍得知张某有经营茶业的想法后,就帮着找店面、做宣传,帮着介绍客户,很快张某的茶业店在东台做得有声有色。疫情期间张某还积极捐赠物资给疫区,成为一名爱的使者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王萍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了,因为她越来越感知到其中的责任与意义,往小处说有益于被矫正者和其家庭,往大里说有利于社会和未来。每每想到这些,王萍就会产生一种“成就感”。
15个年头,弹指一挥间。当一个个矫正对象从她手里解交,由衷地说出“感谢大姐的关心和帮助。”“大姐你辛苦了。”“大姐你好人有好报。”时,她虽微笑着不吱声,但这一刻心里最幸福、最自豪。
(夏志阳 张长虎 文/图)
来源:盐城晚报